点外卖送饮料?很多网友都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只不过饮料的牌子五花八门,且大多存在打擦边球之嫌。
近期有网友反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山寨食品,“远看是金典牛奶,近看却发现是全典牛奶”“包装很类似,也是橙汁,名字却叫橙果粒”。
类似的“语文测试卷”还有很多。比如“银鹫”“营养抉线”“康帅傅”“娃恰恰”“大个核桃”,真可以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山寨不了”。面对以假乱真的山寨食品,吃货们可谓心碎了一地,稍不留神就被坑得“体无完肤”。之前还有媒体报道过山寨食品“上山下乡”的问题,类似“小百兔奶糖”“奥密奥饼干”等与正品相似度极高的零食给鉴别能力较差的老人和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一款产品的爆火,绝不是横空出世这么简单。研发、生产、宣传推广,成为爆款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极高的时间及金钱成本。但对这些山寨商品而言,仅仅需要玩个文字游戏,打个擦边球,就可以坐享其成,赚个盆满钵满。这显然是对原创的亵渎,是十分不公平的。遏制“山寨”蹭热度,亟需多方发力、综合治理。
依法依规,建立常态督查机制。所谓“山寨”,从民事法律角度来说,即侵犯正品经营者权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侵权行为;从行政法角度来说,是损害市场秩序的行政违法行为;从刑事角度来说,一旦“山寨”行为的情节、违法经营数额达到法定标准,则是应予追究的犯罪行为。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山寨”食品,不仅存在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风险,同时涉嫌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和不正当竞争。所以,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的山寨食品时,可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予以回击,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源头把控,斩断黑色利益链条。如果发现山寨食品后,只是“就事论事”,给商家来一些类似扣押涉案产品、收缴小数额罚款等“无关痛痒”的处罚,相较于“山寨”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想要治标又治本、斩草又除根,就要拿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的态度,沿着线索顺藤摸瓜,将山寨商品消灭在萌芽状态。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难以溯源,就是因为商品责任主体模糊不清,那些来路不明的商品究竟从哪里来?“食品溯源码”的出现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当前,“食品溯源码”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推广普及,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农村地区,都应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踪等制度在内的食品监管体系。对于所有流入市场的商品,尽快建立溯源机制,明确生产、流通责任,对“山寨食品”“零容忍”。
立体宣教,营造浓厚识假辨假的社会氛围。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商超网点分散,信息相对闭塞,这些特点导致不少群众缺乏品牌意识,不太关注也不善于辨别产品真伪。而线上平台正是利用这一点,凭借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笼络消费者的心,因为赠送的“仨瓜俩枣”选择包庇不举的消费者给监管和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农村地区作为山寨商品的“重灾区”,加强科普,提升群众辨别能力和法律维权意识刻不容缓。要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优质产品供给,打通乡村物流快递的“最后一公里”,把好商品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电商平台应建立商品审核机制,对入驻商家进行资质审核和监控,鼓励广大消费者发现山寨食品立即拨打市场监管投诉举报热线12315,不给山寨商品盈利之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山寨食品彻底退出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愿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携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图片源自网络)